昨天晚饭时间,由于我的某个不由分说的“命令”行为,老公故意对儿子说:瞧,妈妈的规则是必须遵守的,将来你找女朋友,先要通过老妈这一关。
结果我八岁的儿子毫不犹疑地说:那不行!是我结婚,又不是妈妈结婚!我一下愣住了——他的回答速度之快令我吃惊。这个表述极像上个世纪追求自由恋爱的男女们反抗包办婚姻的口号,只是儿子说得太过通俗了点儿,切换到文学作品或影视剧中,这句表达应该是这样的:“我是我自己的!”“我有权力选择自己的爱人!”“请尊重我的感情!”“你有没有问过我真正的需要是什么?!”
“自由”恋爱是个体意识的一种非常有力的表达。自由恋爱,真是任重道远——一个世纪以来,这样的呼喊一直没有停止,影视剧里仍有这样的对白,虽然反抗的不再是“封建包办”,但干预和阻力一直存在。
我儿子的回答让我既恼怒又欣慰:恼怒的是他小小年纪竟然挑战我的权威性,欣慰的是他脱口而出这样的逻辑也许意味着一种可能:在“00后”的小家伙们这里,个体意识已经成为最基本的存在前提?我父母那代人,个体意识基本上被“伟大领袖”抽空了;我们这代人,个体意识在集体与个人之间来回徘徊,有些不辩方向,模糊摇摆,有时候对自我与个人的强调不知是发自内心,还是故作姿态;到了我儿子这一代,我愿意相信,他们不须专门教育,就已经知道,行为与表达应该指向个体与内心,而不需要迂回曲折,负担累累。
评论